
格拉夫指南
探索格拉夫婚嫁指南
鑽石淨度指南和鑽石淨度圖表
鑽石的旅程始於埋藏在地底深處的碳原子,在極端高溫和高壓下形成的鑽石會一直藏在地幔深處,在火山爆發時便會通過稱為「金伯利岩管」的罕見地質結構被推向地表。
這個過程會令鑽石形成各種稱為「內含物」的內部特徵和稱為「瑕疵」的表面特徵,這些特徵會阻礙光線在鑽石內的折射,從而降低鑽石的亮度。淨度衡量鑽石內含物和瑕疵的數量、大小、位置和顏色,而鑽石淨度等級也是衡量鑽石品質的4C標準(即切割、色澤、淨度和克拉重量)的重要一環。
鑽石淨度圖表是甚麼?
鑽石淨度圖表是用於評估和表達鑽石淨度特徵的視覺圖表或等級。淨度指的是鑽石是否有內含物或表面瑕疵;如有,則會影響鑽石的整體外觀。由美國寶石學院(GIA)制定的鑽石淨度圖表是最廣泛使用的標準之一。
GIA於1931年成立,是一間以寶石學研究聞名的非牟利公益機構。GIA透過分析、教育、寶石評級及制定全球品質標準,保障買家的權益。GIA會獨立驗證格拉夫大部分鑽石和寶石的來源。
GIA鑽石淨度圖表
GIA 鑽石淨度圖表包含六個類別,再根據淨度細分為11 個等級:
無瑕級 (FL):在 10 倍放大鏡下,鑽石也沒有任何可見的內含物或瑕疵。這種鑽石極為罕有,代表最高級別的鑽石淨度。
內無瑕級 (IF):在 10 倍放大鏡下,沒有可見的內含物。
極輕微內含級 (VVS1 和 VVS2):在 10 倍放大鏡下,鑽石內部有專業鑑定師也很難看到的極細微內含物。
輕微內含級(VS1 和 VS2):利用 10 倍放大鏡仔細觀察才能看到的內含物,但對鑽石的品質影響輕微。
微內含級 (SI1 和 SI2): 在 10 倍放大鏡下能看到的內含物
內含級(I1、I2 和 I3):內含物在 10 倍放大鏡下明顯可見,並可能會影響鑽石的透明度和閃亮度。
在肉眼觀察下,VS1 和 SI2級鑽石可能並無明顯分別,但整體質素卻分別頗大。因此,專家的準確評估,以及對鑽石淨度和鑽石淨度尺度的了解非常重要。

鑽石淨度評級的考慮因素
評級過程會考慮幾個因素,這些因素會共同決定鑽石的淨度。GIA鑽石淨度等級尺度根據五個重要範疇評估每顆鑽石:
內含物和瑕疵的大小:指內含物和瑕疵的大小程度。內含物越大,對鑽石淨度等級的影響自然亦越大。
內含物和瑕疵的數量:兩者的數量也很重要。內含物多而小的鑽石,淨度等級可能不及內含物少而大的鑽石。
內含物和瑕疵的位置:內含物和瑕疵的位置會影響光線穿過鑽石的路徑。接近鑽石中心或頂部的內含物通常比接近邊緣的內含物影響更大。
內含物和瑕疵的性質:指瑕疵的類型。例如,內含物可能是另一種礦物的晶體、裂縫,甚至是微小的氣體或液體。個別類型的內含物對鑽石淨度等級的影響會更加顯著。
明顯度:指內含物或瑕疵與鑽石本身的對比。如果內含物因其顏色或質感而與鑽石的其他部分有極大差異,因而特別顯眼,將會嚴重影響淨度等級。
評估這些因素相當複雜,需要專業技巧、經驗和精準性。GIA的鑽石淨度評級程序確保採用一致和標準化的方法,為買家提供可靠的鑽石淨度衡量標準。
格拉夫的傳奇,始於對鑽石的無限熱忱。數千年以來,由大自然孕育的珍貴鑽石一直是真愛的象徵。因此,每顆格拉夫鑽石也嚴格遵循GIA的4C標準(即切割、色澤、淨度和克拉重量)仔細評估,確保每個階段也完美無瑕。
常見問題
GIA的淨度評級系統原本旨在確保評級術語不會被錯誤詮釋。如今,無論您身處任何地方,珠寶商都很可能會使用VVS1或SI2級等術語來表示鑽石的淨度。
在鑽石形成的過程中,可能會有微細的晶體被困在鑽石內部。隨著晶體發展,其原子結構或會出現不規則的現象。這些內含物的大小、位置和能見度會顯著影響鑽石的淨度。
格拉夫選用的鑽石均純淨剔透,大部分也屬無瑕級,又或只含有肉眼無法察覺的極細微內含物。在格拉夫位於倫敦的全球總部內,資深工匠團隊憑藉積累數十年的豐富經驗,以令人嘆為觀止的精湛技藝和分毫不差的精準度,巧手雕琢每件珠寶作品,致力展現珍罕美鑽的懾人光芒和火彩。